宣化区“引、育、留”探索人才工作动态调控机制
宣化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始终把打造一支优秀人才队伍作为发展之基、强区之本,积极探索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工作动态调控机制,通过发挥“引才、育才、留才”三个重要环节积极作用,逐步开创以人才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的全新局面。
优化引进政策,健全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一是优化政策环境。先后出台《宣化区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与推进高科技产业发展暂行办法》《关于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办法》《宣化区人才培养、引进基金使用管理办法》等含金量高的人才政策文件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今年以来,又提供多项便民高效服务,建立《宣化区高层次人才服务台账》,实行人才联络员制度,设立专职人才联络员105名,建立了绿色通道服务工作微信群,在线解答业务咨询、宣传发动、最新政策发布、情况通报等。二是创新载体加大引才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博创智造作用,组建河北省工程机械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了高层次硕博人才50余人,累计孵化企业200多家,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30多项,申报科技计划项目200余项,获得支持资金上亿元。紧扣重点特色产业人才需求,持续放大经济开发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大学生创业园的磁场效应,创新引才机制、灵活引才方式,连续多年刚性引进工程建筑、动物医学、生物制药类人才500余名。三是加强与宣化籍在外人才的联系。开展了宣化籍在外优秀人才信息采集工作,在美丽宣化、宣化区党建网等平台发布《致宣化籍在外优秀人才的一封信》,共收录288名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建立了《宣化籍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与在外人才保特密切联系,并向有投资意向的24名在外人才发送了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每年定期举办在外优秀人才创业洽谈会、投资项目对接会、扶贫帮困恳谈会等活动,以项目合作、回乡创业、聘任兼职等多种方式推动项目回投、资金回流、人才回乡。近年来,先后引进复合型高级人才11名、拥有国家级发明专利人才30多名。
宣化区首届“智创杯”创新创业大赛
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养机制,为优秀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大力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挂牌成立宣化区“人才之家”,建立宣化冰雪人才培育基地、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农村致富带头人创业示范基地、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人才培育平台,结合全区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举办人才素质拓展培训、企业发展战略高级研修班、职业技能大赛、宣化大讲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等各类人才培训180场次,受训3.5万次。二是实施“帮扶工程”。建立区、乡、村三级乡土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分级分类管理农村乡土人才,区管乡土人才达300多人。同时,组织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对具有一技之长、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力的乡土人才进行登门培训,送教材、解疑难,不断拓宽乡土人才的知识面。先后组织上门培训20多期,培训3000多人次。三是深入开展引智交流活动。召开入孵企业项目座谈会、京津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等高端人才及企业项目对接洽谈活动10余次,组织召开“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大会”,国家和省市工业经济领域20余名专家学者和领军企业家为宣化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把脉会诊、献计出力。积极加强与高校对接,我区与河北师范大学签署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协议,每年定期选派50名优秀实习生,全面提高我区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宣化区与同福集团一二三产融合项目正式签约
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宣传推广,为优秀人才扎根创造有利条件。一是建立人才宣传机制。集中开展“人才工作宣传月”活动,紧扣学习政策、人才宣传、志愿服务3大主题,3300余名人才参与科普宣传、爱心义诊、法律咨询、文化汇演等服务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人才选拔机制。科学制定了拔尖人才申报条件、评审标准和审批程序,真正把出类拔萃的人才发掘出来,评选区级拔尖、优秀人才45名。先后选拔、推荐“市级拔尖人才”2名、“市级优秀人才”1名、“市管专家”15名。鼓励实行人才公开竞争上岗,放手地“用”,大胆地“提”,选拔引进机械、电力、冶炼等方面“高”、“尖”、“缺”、“急”人才72人。三是建立优秀人才奖励机制。建立“宣化区专业技术人才基金”,设立“区管拔尖人才”、“区管乡土专家”等奖项,每年评选一批在某一领域取得重大成绩或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在全区范围内进行表彰奖励,有效激发了各类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利用青年节、劳动节、护士节、教师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青年人才、优秀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最美天使、“十佳教师”等表彰活动,表彰各类优秀人才千余名,进一步增强各行业人才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武东晓)
宣化区举行冬奥保障服务先进事迹报告会